灾后儿童心理辅导手册(三)
三:学校教师辅导策略
(一)灾后的身心反应
经历过地震等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的整理是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可能有的各种反应,分述如下:
1、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
˙对上学失去兴趣
˙行为退化
˙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
˙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2、不同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典型反应:
(1)、学龄前(1-5岁)
˙吸手指头
˙尿床
˙害怕黑暗或动物
˙黏住父母
˙畏惧夜晚
˙大小便失禁,便秘
˙说话困难(例如:口吃)
˙食欲减退或增加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2)、学龄儿童(5-10岁)
˙易怒 ˙哭诉
˙黏人 ˙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
˙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
˙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
˙逃避上学
˙在同伴中退缩
˙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
(3)、青春期前(11-14岁)
˙睡眠失调 ˙食欲不振
˙在家里造反 ˙不愿意做家事
˙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
˙生理问题(例如:头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
˙失去与同侪社交活动的兴趣
同侪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
(4)、青春期(14-18岁)
˙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
˙头痛与紧绷
˙食欲与睡眠失调
˙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
˙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
˙对异性的兴趣降低
˙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
˙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
˙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
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大多数会出现以下反应:
˙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
˙身体不适,例如没食欲、呼吸困难
˙觉得自己被抛弃,对过世亲人生气
˙对亲人的死亡自责
˙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变的容易紧张
˙担心以后没人照顾他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
(二)、教学场景下的辅导原则
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的发现及做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以下的介绍,将分为一般性通则与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适用的特则来说明。
1、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性通则
正如前述,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你,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便是提供教师一向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
(1)心理辅导的实施步骤
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不过考虑学生可以理解与实施的情形,我们把它简化成四个步骤:
①、事实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将要求学生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这次灾难中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提供他们对灾难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适切的事实。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他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验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假如学生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
②、思考阶段
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
③、反应与症状阶段
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学生:“这次灾难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灾难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
④、教学与再保证阶段
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此外,学生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划。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的决定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
(2)团体讨论中教师的态度
在面对这样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
①、开放式问句
a多告诉我一些关于……
b你会怎么做?
c我希望你说一些…
②、使人成长的气氛
a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
b专注
c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
d非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
e沉默(听者保持沉默)
③、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
a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
b专注在学生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学生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
c依学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学生的肩膀)。
④、倾听时需要
a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
b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c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
d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e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
f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
g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
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
2、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方式
上述的说明是一个通则式的介绍,以下则针对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给教师从事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的参考。
(1)、 对学前阶段的儿童
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l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l 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
l 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
l 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l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
l 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2)、对小学阶段的学生
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
l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l 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灾难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
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
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
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划演练。
(3)、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
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侪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同学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设定专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对灾难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
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由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
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